干哪一行都不容易,而能够让一个人立足的,不是靠职业的选择,而是对于职业价值的持续追求。你可曾想过,自己的职业会如何发展?如果经济形势不好了,会对你的职业发展有什么影响?哪些职业会更吃香?哪些职业会大面积失业?
到底什么职业才是稳妥的职业?稳妥的自由,稳妥的体面,甚至在经济形势不好的情况下,在社会变动的情况下,依然稳妥。想来想去,似乎并没有这样的美差。是的,哪一行都不容易,能立足的,靠的是能够对别人产生价值。所以,任何一行都得明白:自己的职业价值是什么。
这世上没有一种职业可以永远兴盛,不同的,只是生命周期。然而,不管世事如何变化,职业如何变迁,总会有一些人顺势而为,流畅切换。在为社会创造价值的背后,有着各种才干、品质、精神在支撑着这样有成就的人生。
工匠精神,就是其中之一。
什么是工匠精神?
说到工匠精神,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日本制造。知乎上有一个热门问答“日本的工匠精神到底是怎样的?”有着非常翔实的介绍。其中,被广泛引用的是好莱坞巨星娜塔莉�波特曼在去年哈佛毕业典礼演讲中提到的一个例子。她和丈夫去东京一家著名寿司店吃寿司,发现寿司好吃到让她这个素食主义者都欲罢不能,但发现店里只有6个座位。她一开始很好奇为什么不扩张,后来朋友向她解释:东京所有最棒的饭店都这么小,而且只做一样料理,因为他们要把事情做好做漂亮,关键不在于数量,而在于对事物追求至善至美过程中的愉悦。
从这个小故事,我们不难提炼出工匠精神的内涵。它指的是一种精工制作的意识,一个产品的每个环节、每道工序、每个细节都精心打磨、精益求精,专注、精确、极致、追求卓越。套用财经学者吴晓波的话来讲,工匠精神就是:做电饭煲的,能让煮出来的米饭粒粒晶莹不黏锅;做吹风机的,能让头发吹得干爽柔滑;做菜刀的,能让每一个主妇手起刀落,轻松省力;做保温杯的,能让每一个出行者在雪地中喝到一口热水;做马桶盖的,能让所有的屁股都洁净似玉,如沐春风……
而工匠精神的反面,是追求短期经济效益、“短、平、快”的粗制滥造。当然,制造业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盈利,工匠精神也不例外,只不过,相较于粗制滥造赚快钱,坚守工匠精神更苦更难、也是唯一正确的路。你要静得下心、耐得住寂寞、坐得住冷板凳、下得了苦功夫,因此,工匠精神不仅是一项技能,也是一种精神品质。工匠精神就是一股劲,看上去是和手上的活计过不去,其实,是在和自己过不去。做事情的同时,一直在期待着更多地体现自己的价值,表现就是,不可替代性。
工匠精神的三个层次
第一个层次是交付结果。这是对于一个有工匠精神的人来说的最低要求。所以,他们至少会完成自己承诺的事情,尽管他们一般不做承诺,他们会爱惜自己的声誉,像鸟儿爱惜自己的羽毛。这样一个人,至少是一个让人放心的、靠谱的人。具备这样的品质,放在哪个领域,都不会太差。
第二个层次是实现价值。达到这样层次的工匠已经可以开始从容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了。因为他们不仅仅交付结果,而且还有时间和精力考虑交付的结果所代表的价值。情人节送的不是花,而是爱,有工匠精神的人,一定会让花这样的载体完美实现这样的价值。
第三个层次是创造价值。实现这一层次的工匠,他们传递的根本不是产品本身,而是精神,也就是自己的品牌。客户根本不会对结果,或者购买的产品本身价值有任何疑义,反倒在购买前就把期待放在了购买的过程中,或者说,客户购买的是对于一种精神的敬仰,这样的敬仰在和自己产生链接之后,会焕发自己内在的能量。无形中,创造了超出产品本身的价值,匠人如神。
干哪一行都不容易,而能够让一个人立足的,不是靠职业的选择,而是对于职业价值的持续追求。
赞 0
浏览380
相关动态